内容详情

胡可一:造船业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不可缺的

  中新社上海10月11日电 (浦帆 雷梦瑶)船坞里、车间里、平台上,巨大的龙门吊下、甲板上,穿梭着蓝、白、橙色的身影,这是位于上海长兴岛上的江南造船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江南造船”)。2008年,江南造船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(原“高昌庙地区”)搬迁到长兴岛的新厂区,中国造船业和民族工业一百多年的辉煌也在此处延续。

  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:“造船行业可以带动配套产业以及一些其他领域的发展,所以造船业对于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不可缺的。”

  山河锦绣,自力更生

  上海,万里长江的最后一站。滚滚长江行至末段,在崇明岛处投入大海的怀抱,带来了广阔的地域和绵长的岸线,是难得的造船宝地。

  1865年李鸿章收购美商旗记铁厂,成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,从事军事工业制造。“这一时期的江南主要还是以制造枪炮火药为主,船只造过15艘,算是比较少的。”胡可一介绍道。

  1905年,在两江总督周馥的建议下,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里的造船部分独立出来,称作江南船坞,辛亥革命后又改称江南造船所。新中国成立后,江南造船所更名为江南造船厂。

  “建国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,总体来讲产能比较小,国家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”,胡可一表示,当时江南造船厂是工业领域的主要力量,承担了很多国家的重点任务。“三万工程”便在这一时期建成。

  自1959年到1964年,江南造船厂陆续完成了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、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万吨级远洋货轮“东风”号建造、苏联万吨级豪华客轮“伊里奇”号的修理改装与中国首台万吨水压机的投产。当时流传着一句话:“国家有困难,赶快找江南。”

  江河奔腾,推船下海

  “造船业的快速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”,胡可一说,1978年后,伴随着国家高层“推船下海”的指示,中国造船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。

  198家用门铃2年,20岁的胡可一刚从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工程系船舶工程专业毕业,便来到了江南造船。1999年,37岁的胡可一担任江南造船总工程师,一干就是20年。

  胡可一在江南造船工作了40年,自己也没想到能坚持如此长时间。“我经历了江南从老厂到新厂,也看到了中国船舶工业(的发展)。我是负责船型开发技术的,不夸张地说,基本上江南的船型跟我都有关系,”提及此,他语气有些兴奋,但又说:“造船是一个团队的事,一个人‘全是铁也打不出几根钉子’,对吧?”

  这是上海向国际航运中心迈进的40年。20世纪90年代中期,国家就提出要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,2009年国务院又颁布了19号文件,指出这一目标要在2020年基本完成。根据联合国《航运年度评论》报告,截至2019年底,上海港在国际上已成为集装箱航线最多、航班最密、覆盖面最广的港口。今年7月11日,《新华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(2022)》在沪发布,上海以82.79的总得分排名第三。

  这也是中国造船业腾飞的40年。从2008年沪东船厂建造的国内首艘LNG船“大鹏昊”号起,历经10余年,中国LNG船的建造已经发展到第五代。2017年4月26日,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国产航空母舰“山东舰”下水;今年6月17日,第三艘航母“福建舰”在江南造船正式下水。中国第一艘豪华邮轮无线门铃也于2019年10月18日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开工,现已完成70%,今年9月27日,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也开始建造。

  这意味着,世界造船行业“皇冠上的三大明珠”:航空母舰、大型LNG船和大型邮轮,已经被中国全部摘下。中国向世界造船强国又迈进了一步。

  “我理解的造船强国就是:第一,所有船型我们都能造;第二,我们有核心技术、完善的配套和设备,不被‘卡脖子’;第三能保证国家的运输安全。我们现在都能做到。”胡可一说道。

  工信部数据显示,2022年上半年,中国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.2%、50.8%和47.8%,国际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。更强、更具竞争力的中国造船业,又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。(完)

此页面内容采编自中新网,仅供客户了解最新前沿资讯所用,如有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做删除处理。家家安科技,安全放心的视频语音呼叫可视对讲门禁无线门铃系统生产厂家。